央廣網北京4月9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任夢巖)近期,上海全市范圍內不斷在做核酸檢測。在檢測過程中,為了實時上傳數據,記錄人員必須人手一臺PDA掌上電腦,PDA指的就是醫務人員用于掃描核酸登記二維碼的移動設備。核酸檢測量大,設備運轉必須得跟得上。為了保障核酸采樣工作的順利進行,基層設備維護人員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朱正泓在上海市長寧區仙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IT部門工作,最近他成為了“大忙人”。4月1日開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全部力量都集中在了核酸篩查工作上,朱正泓的工作就是保障篩查時錄入信息的140臺PDA掌上電腦,能一直運轉。
朱正泓介紹:“這個設備是目前這邊用于核酸檢測流程使用最多的一個設備,它主要就是用核酸檢測系統,通過掃居民提供的健康云上的二維碼,打出對應的條碼,貼在相應的采集管上面,然后送到檢驗機構去檢驗,再通過后臺把報告上傳,讓他們最后在健康云里能夠查到這個報告。”
為了保證采樣工作順利進行,朱正泓在3月底緊急聯絡各方申請調配更多PDA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月31日當天,朱正泓在辦公室等到晚上11點多,終于等到了經過消殺處理運來仙霞街道的90臺設備。由于核酸檢測量日趨增大,當應急梯隊隊員們同一時間出動時,中心的PDA時常供不應求。為了更好地服務一線人員,他練出了“手指間夾著PDA,一手拿5個”的絕技。
朱正泓說:“大部分PDA就等于一臺手機的大小,設備到了以后先調試,然后分配第二天需要用的用戶名和密碼,最后保證它能夠充電完成。這邊一共有23個居委,大概分80多個點位,所以我要把這些PDA合理分配,再留一些機動的,還有一些日常的。”
現在朱正泓的工作節奏就是每天一早把分布在各處充電的掌上電腦調集好,分給前往一線的工作人員,白天不停地遠程解決各種問題,晚上等PDA回來了,還要再找地方充電。
朱正泓說:“一般來說6點多就要到單位準備了,7點可能所有居委就要來領物資和PDA,把這些東西全部都發出去,弄完以后也差不多十一二點。在三個地方輪轉,早上發物資,中午保障,下午開始陸陸續續收物資,然后開始消殺、充電,基本上就這樣一個循環。”
“這個碼掃不出來怎么辦?”“條碼打印不出來怎么辦?”朱正泓正周轉在一個個居民區的電話中,不能錯過一個電話一條求助消息,為核酸檢測的順利進行持續做好保障。
采集到核酸樣本后,部分核酸檢測工作由外地支援上海的核酸檢測工作隊完成。山東省向上海派出了232人的核酸檢測團隊。
山東省核酸檢測隊領隊鞏懷證介紹,這支232人的隊伍由4個醫療機構和2家第三方檢測公司組成,目前他們組建的方艙實驗室已經建成投入使用,另外一個氣膜實驗室正在調試中,所有檢測都已經和上海健康云打通。
鞏懷證說:“我們只負責在實驗室內工作,接收了標本以后就用掃碼槍掃碼,掃碼以后把每個標本的信息都錄到系統里,然后做一些加樣、提取、擴增,實驗室內部就是這幾個流程,之后就出報告。出報告以后,可以有個地方掃碼,掃碼之后報告自動就上傳了。”
鞏懷證介紹,氣膜實驗室投入使用后,兩個實驗室加在一起,檢測能力將達到每天10萬管,如果1比10混檢,則可達到每日檢測100萬人。“方艙實驗室就是那種集裝箱式的,在廠房里都加工好了,用起重機吊好了放在那里。而氣膜實驗室就跟氣墊船似的吹起來的。如果全員啟動大面積核酸篩查,我們每天開足馬力10萬管,24小時一般我們安排4個班次,一般干6個小時。”